6月26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开展第二季第九期“自我赋能”学术工作坊暨第十二次“博士学术沙龙”活动。英语系高级英语教研室教师徐刚博士、陈双莲、陈亚敏,俄语系俄语教研室教师邱实,公共外语课程与建设管理中心第二教研室主任郝科蕾及教师何晓彤,第三教研室教师黄鹏飞博士、苏龙嘎博士、张玉娟博士,第四教研室教师巩志华博士、白烁分别围绕课程思政、英美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区域国别、语言学等方向展开研讨。各相关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
英语系
高级英语教研室在博学楼304教室开展学术分享活动。陈双莲、陈亚敏以《高级英语思政点的融入与课程关联性探讨》为主题,徐刚以《异托邦叙事的文学能动性》为主题和大家进行了学术分享交流,教研室主任吴金莲主持活动。
首先,陈双莲分享了《高级英语》课程第二册第五课的教学案例。她从教学目标、能力目标和育人目标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人文素质修养和爱国情怀。在分享中,她谈到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三个士兵》和《太阳照常升起》两部作品中的人物特征,进而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分析概述作家的心路历程,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

陈双莲老师作分享
之后,陈亚敏结合《时政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程,在思政维度下探讨了该课程与《高级英语》等其它课程的关联性,指出在分析作家心路历程时,可以引入当代青年人在面对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时的困惑和挑战,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此次讲座实现了课程间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启示。

陈亚敏老师作分享
徐刚的分享从乌托邦与异托邦文学叙事的话语功能之异同为切入点,结合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和当下热播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及华裔作家朱路易的《吃一碗茶》、美国黑人作家特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等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阐释了异托邦的概念、特点,以及异托邦叙事批判现实和伦理价值观维度的文学能动性。他还以华裔科幻文学为分析文本,探讨了华裔科幻文学“他者空间”的隐喻性呈现、揭示异托邦叙事中的技术东方主义荒诞性、异托邦叙事中的技术伦理与社会正义等异托邦叙事的文学话语功能,并指出,文学的异托邦叙事具有“呈现”、“反思”、“反抗”的文学能动性,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异托邦叙事的现实批判性和文化伦理反思性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同时也为英语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新的阐释分析视角。

徐刚老师作分享
俄语系
俄语系在博学楼语音室1开展学术研讨。俄语教研室教师邱实作题为《加尔博夫斯基翻译理论研究》的分享,研讨由俄语教研室主任狄耀光主持。
邱实以莫斯科国立大学高等翻译学院院长加尔博夫斯基教授的两本翻译学专著切入,介绍了其中相关术语提出的理论背景、动因和路径,从翻译经验积累到翻译理论形成路径研究,苏俄翻译语言学派、文艺学派对翻译通论问题的研究,涉及到“等值”定义的翻译等值问题研究等内容。会上,邱实着重介绍了加尔博夫斯基提出的“变形是翻译的一种策略”的主张,以及在翻译中怎样应用“归化”手段达到“异化”目的,如何把有意识的变形作为一种翻译策略。

邱实作题为《加尔博夫斯基翻译理论研究》的分享
在交流环节,与会教师积极互动,就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研讨为与会教师凝练科研方向提供了思路。
公共外语课程建设与管理中心
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
第二教研室在博学楼语音实验室2开展学术研讨,教研室主任郝科蕾及何晓彤老师围绕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与课程思政方向分别作交流分享。
会上,郝科蕾以《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探究》为题,从研究背景、“第三空间”理论、“第三空间”理论融入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路径,以及“第三空间”理论在跨文化外语教学过程中应用四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她提到,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环节。新《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强化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要深化他们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从而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新型人才。而“第三空间”理论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此理论也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提升他们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郝科蕾作题为《跨文化外语教学模式探究》的分享
何晓彤以《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为题,通过解读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对高校教材提出的明确要求,即“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表明教材对于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其次,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落实还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挖掘和有效利用,教师可以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四个角度对教材进行思政素材的挖掘和融合,随后何晓彤例举了所讲教材中不同角度的思政实例,通过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分析方式的分享,为大家进行外语课程思政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带来启发。

何晓彤作题为《从教材入手落实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分享
两位老师的分享为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为教研室集体备课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次讲座丰富了教研室活动,让参与的教师们受益匪浅。
大学英语第三教研室
第三教研室在思源楼103教室开展学术研讨,黄鹏飞、苏龙嘎、张玉娟三名教师分别围绕区域国别、语言学、文学方向进行了分享,教研室全体成员以及俄语教研室侯天娇老师参与研讨。
黄鹏飞以《东亚安全机制构建引发的思考》为题作分享,从东亚范围内日韩安全困境与中国在域内的伙伴关系网切入,分析东亚安全机制构建的逻辑理路,并以东亚安全与机制构建两关键词为核心,探索与语言的跨学科交集。提出在当前外语类日趋低迷的背景下可以构建何种机制,以及构建机制所参考的要素是否可借鉴东亚安全机制构建要素等值得深思与挖掘的双重课题。

黄鹏飞作题为《东亚安全机制构建引发的思考》的分享
苏龙嘎以《契丹文动词“封”考释》为题,通过探究《查》所见“拜章”,判明表示“封”的小字本义实为“呈上、献上”;通过整理、比较表示“封”的契丹大、小字动词的所有变化形式,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列表归纳出表义“封”的契丹大、小字的对应形式;通过比较自动态和使动态形式,用实例在语境中再次证实清格尔泰先生所提契丹字“中缀”现象及“元音和谐律”现象切实存在。

苏龙嘎作题为《契丹文动词“封”考释》的分享
张玉娟以《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一书为研究范本,从视觉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视觉文化”的界定,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等几方面出发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解读。张玉娟指出现今社会,电子媒介成为我们感知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同时建立着我们的“世界感”。探讨视觉文化研究的方法,成为了解读这种全球性文化的必要渠道。视觉文化研究致力于发现“影像产生社会意义”这一过程背后隐含的“权力关系”,而权力关系不仅仅存在于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觉材料、传播过程、接收者中,同样存在于研究者自身,影响着研究者使用何种语言、态度来进行研究,因此,对各研究方法的反身自省是必需的。

张玉娟作题为《观看的方法:如何解读视觉材料》的分享
会上教师们结合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具体实例展开讨论,并探讨相关研究方法。
通过此次分享,教师们从跨学科的视角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的可能性,并相互学习借鉴,开阔思路,为今后更好地深入进行教学与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专门用途英语教研室
专门用途英语教研室于博学楼107开展学术研讨,教师巩志华、白烁围绕跨文化交际方向,为听众带来了思想的火花与学术的启迪。
巩志华以《二十世纪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研究》为题,如同一艘时光机,带领我们穿梭至二十世纪,深入探讨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复杂互动。她以其独到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休·迪安(Hugh Deane)的力作《善行与炮舰》的深远影响。这本著作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蕴含着现实的启示。书中,两位杰出的外交家——中国的黄华与美国的谢伟思(John Service)为其撰写的序言,如同历史的镜像,映照出了客观而深刻的评价。黄华赞誉其为“一部展现中国从屈辱到斗争,再到胜利的现代史诗,必将加深中美两国的深厚友谊。谢伟思则赞叹其“内容之丰沛,语言之生动,形式之多样,史料之翔实。”这部作品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友谊催化剂,也记录了一群美国人为中国独立解放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白烁以《林语堂作品的海外传播》为题,带领我们走进了林语堂的世界,探索了他的作品如何在海外绽放光彩。林语堂的生活态度闲适淡雅,舒展豁达,他的文字流淌着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视野。自少年时期的教会学校,到中年时对老子、苏轼的重新认识,林语堂始终在东西方文化间游走,寻找着生活的真谛。他的英文著作,如《我的国家与人民》、《生活的艺术》等,以及应美国兰登书屋之邀完成的The Wisdom of Laotse,都是西方人了解道家文化的珍贵窗口。

白烁以《林语堂作品的海外传播》为题分享交流
巩志华在讲座的尾声指出,对于专门用途英语教育教研室来说,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深刻理解当代中国、拥有正确历史观和家国情怀的跨学科、跨文化人才,进行课程与教材的开发,是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是我们共同肩负的教育使命。
供稿:张娇媛 邱实 穆晓岩 张玉娟 唐秋园 审核:贾继南 终审:赵金文